专业版,  教学,  药物球囊,  颅内狭窄

颅内动脉狭窄药物球囊扩张手术

内容目录

颅内动脉狭窄评估流程

  1. 一般患者都是有症状的,所以此处以症状性颅内狭窄为前提,治疗一般建议发病十四天后。
  2. 核心影像检查:经颅超声TCD,颈动脉/椎动脉超声,脑部MRA(DWI,T2,flare,TOF,血管重建)
  3. 实验室检查:凝血机能,血常规,肝肾功能,血糖常规(糖化血色素,饭前饭后血糖)
  4. 当TCD/MRA发现颅内血管狭窄,脑血管造影确定狭窄程度,开始双抗血小板治疗,考虑安排高分辨血管核磁共振。
  5. 开始双抗血小板治疗4-5天后,必须安排血小板功能测试(血栓弹力图➕AA/ADP),有20-30%的患者可能血小板抑制不达标(氯吡格雷需要肝脏代谢)
  6. 评估高灌注出血风险,与穿通支闭塞梗死风险。
  7. 当血管狭窄超过70%,有远端缺血证据(非狭窄血管上的穿通支梗死,有远端散在性/分水岭梗死),可以考虑介入治疗。
  8. 要知道治疗对象血管可能产生风险,例如:大脑中动脉/颈内动脉的高灌注出血风险(3-6%),椎基底动脉的穿通支梗死风险(3-5%)。
  9. 术前必须确定血小板抑制达标,否则术中可能因为治疗后,血管内膜下组织曝露在血流中,导致血小板诱发聚集,产生血栓。
  10. 术前必须充分告知家属高灌注出血/穿通支梗死风险。

药物球囊介入治疗颅内狭窄手术步骤

  1. 8F短鞘
  2. 90cm 6F长鞘搭配125cm多功能诊断管,或90cm 8F指引管
  3. 正侧位造影,包全脑,为基线检查
  4. 三维造影,寻找最能看出狭窄程度的角度(工作角度)
  5. 摆好工作角度,造影,路图。测量血管狭窄段与前后段直径,决定球囊大小长度。
  6. 中间导管搭配微导丝,微导管,上到岩段ICA或颅内椎动脉
  7. 微导丝,微导管过狭窄段
  8. 微导管撤下
  9. 快速交换球囊,或Gateway球囊到位
  10. 缓慢扩张到命名压(20~30秒),维持扩张30秒,之后卸除压力(5~10秒)。在球囊扩张的这段时间,考虑使用锚定法,将中间导管过虹吸段ICA,椎动脉颅内迂曲段。
  11. 造影观察效果,如果效果佳,无明显夹层,可以考虑继续药球。
  12. 如果效果不好,扩张不开,考虑自澎支架或球扩支架。有夹层考虑自澎支架。
  13. 效果好,夹层轻微或无,上事先选定的药物球囊。
  14. 药物球囊讲究最短的时间到病灶,扩张到命名压后,需要维持30秒到一分钟。
  15. 卸除药物球囊压力后,撤下球囊到中间导管内,造影。
  16. 造影观察扩张效果,夹层状况。
  17. 如果效果好,毫无夹层,撤下导丝,造影。5~10分钟后再次造影。
  18. 效果OK,但是有些许夹层,不撤导丝,15~20分钟后再次造影。
  19. 夹层严重,考虑自澎支架。
  20. 需要小心是否有血栓形成,如果有血栓形成的迹象,需要施打静脉替罗非班。
  21. 药物球囊长度选择

新世代颅内药物球囊

  1. 新世代颅内药物球囊因为涂层技术进步,球囊本体柔软度比起冠脉药物球囊好很多。
  2. 可以考虑使用支撑性好的导丝,就可以不再需要中间导管走到病灶前,才能提供足够支撑,带上药物球囊。
  3. 新世代药物球囊到位性远远胜于冠脉药物球囊。

留言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